幼兒園音樂怎么教系列:在幼兒音樂活動中以心變心

幼兒園音樂怎么教系列:在幼兒音樂活動中以心變心

幼兒園音樂怎么教系列:在幼兒音樂活動中以心變心

幼兒園音樂怎么教系列:在幼兒音樂活動中以心變心
 
  
       幼兒音樂活動包括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欣賞活動和打擊樂活動。在主題背景下,我們已嘗試著將唱唱演演、肢體造型的表現、聽賞音樂的基本要素等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于主題內容之中,而對打擊樂演奏這一領域的觸碰顯得很荒蕪,往往怕受到其技能要求、單一模仿等多方面因素的束縛而不敢直面。那么,在二期課改的今天,幼兒打擊樂活動如何才能與主題內容自然的整合?如何使幼兒獲得更均衡的音樂要素呢?這一連串的困惑引發(fā)了我在實踐中的思考…… 
  在主題“我的動物朋友”開展過程中,孩子們了解了身邊許多大大小小可愛的動物。很偶發(fā)的,有一天一只蜜蜂突然闖入了活動室,孩子們從害怕蜜蜂到關注蜜蜂的一連串趣事引發(fā)了孩子們對蜜蜂的好奇。與此同時,當孩子們在“叮當屋”隨意玩弄串鈴時,我驚奇地發(fā)現串鈴搖動時的聲音很象小蜜蜂飛來飛去時的“嗡嗡”聲。由此,我就試著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借助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在充滿音樂的情境中展開了大象與小蜜蜂之間的演奏游戲。同時,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我還隱性地投放了多音滾筒、大鼓這兩種樂器,使幼兒在聽聽玩玩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樂器帶來的奇妙聲響!在音樂活動“大象與小蜜蜂”的選材、設計、實施的過程中,我對二期課改背景下的幼兒音樂教育又有了新的認識。 
 一、給予音樂教育目標以新的定位 
  以往的音樂教育大多注重“成品”的灌輸,以功利性的追求為目標,希望見到立竿見影的、即時的效果。而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的價值則是以幼兒自主的表達及真切的體驗為目標,追求的是長遠的效應。漸漸地我們認識到幼兒發(fā)展的所有方面都是有關聯的,每個幼兒都是有自己成長和發(fā)展方式、速度的獨特個體,因此不能只靠一個預定的目標來要求所有的幼兒完成同一項任務。就如:音樂活動《大象和小蜜蜂》,以往我們很可能將目標定位于掌握串鈴的正確演奏方法。但現在,我們更多考慮的卻是:在活動中幼兒發(fā)展了怎樣的能力、獲得了怎樣的情感、形成了怎樣的態(tài)度。我的感受是:在主題背景下的學習,幼兒不但了解了串鈴獨特的聲音和它的演奏方法,更在有趣的音樂故事情境中,感受不同的音樂形象,體驗用串鈴表現小蜜蜂的快樂之情,這些才是難能可貴的。 
  二、給予音樂教育內容以新的來源 
  以往的音樂教育內容往往都是老師根據教材預設的,雖然有時也能根據季節(jié)、節(jié)日等進行選材,但大多數時候還是與幼兒的實際需要相脫節(jié)。而主題背景下的音樂活動卻是從幼兒生活中選擇的內容,是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的,是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的所在。但又面臨新的困惑:由于主題內容的限制,可供教師選擇的音樂作品很有局限,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與主題內容相吻合的音樂作品,不是音樂旋律不美,就是不符合幼兒的本年齡階段的能力特點。怎么辦呢? 
音樂教育的內容應是多元的,因此也應有著更為廣泛的來源。它可以是現成的社會上的流行歌曲、廣告歌曲,也可以運用一些不同國家、地區(qū)的素材,更可以是老師改編或創(chuàng)編的教材。根據主題的內容和幼兒的需要,挖掘教材的內涵,大膽取舍,合理地使用教材,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播放錄象) 
  三、給予音樂教育教學以新的方法 
  以往的音樂活動我們大多運用的是示范法、講解法。幼兒的學也只是單一的模仿。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幼兒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教就無所適從的現象。在實踐中,“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再也不是喊喊口頭,也并非紙上談兵了,它必須通過一些實實在在的方法來落實、來完成。在所研究的整合性幼兒音樂活動中,我主要運用的方法有:情境激趣法、欣賞操作法、探索發(fā)現法、感受體驗法、合作表現法等等。例如:整合性音樂活動“大象和蜜蜂”……(媒體講解)
  不難看出,這個活動中我是將情境激趣法、感受體驗法與探索發(fā)現法結合運用的。其中有老師的語言支持,而更多的是幼兒自主的感受與表現。所以,在一個活動中我們強調各種方法的有效整合,而不是單一的運用某一種方法。 
  教育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永遠探究不完,永遠挖掘不完的技術。二期課改給我們教師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在對幼兒音樂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的重新認識和定位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心變新”:將新教材爛熟與心,在使用教材時要有創(chuàng)新,選準角度,突出新意,“發(fā)現別人沒有發(fā)現的東西”,體現自己獨到的看法,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chuàng)新,使其不斷轉化為“幼兒的課程”。如何使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不僅有別于以往的學科活動并體現出當今的整合教育理念,我們惟有繼續(x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