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生一把遠飛的傘

給學生一把遠飛的傘

給學生一把遠飛的傘

有這樣一則小詩:"/蒲公英老了/子女問:留下什么遺產/母親默默/在每個孩子頭上戴上了一把遠飛的傘......"是啊,有了這把遠飛的傘,蒲公英歷經磨難,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片土地;有了這把遠飛的傘,蒲公英歷經風雨,也能生根發(fā)芽......

讀了這則小詩,我在想:教師給學生的也應該是一把遠飛的傘.教師的傳統(tǒng)角色是作為教學者出現在課堂,向學生傳授著自己“術業(yè)有專攻”、“聞道在先”的知識。但現在教師作為知識傳遞者不斷受到信息社會帶來的挑戰(zhàn),在許多知識領域,不少老師并不比他們的學生知道或掌握得更多,現在尚且如此,試想我們現在培養(yǎng)的這些孩子在幾年、幾十年以后,他們掌握的這些知識又有多少用途呢?教師應該怎樣應對來自學生的挑戰(zhàn)和社會發(fā)展與教育改革的需要,而無愧于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chuàng)造者這一角色呢?我想,最重要的也應該是給學生一把遠飛的傘,這把遠飛的傘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學會學習;向學生傳授尊重、理解與寬容等生活的技能,讓他學會生活;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交流讓他學會創(chuàng)造......這些技能的培養(yǎng)遠比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更重要.

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學生的經驗與興趣,推行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和生活,使每個學生的能力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