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飄呀飄,飄下來的教案 教學設計 大象版三年級上冊

關于飄呀飄,飄下來的教案 教學設計 大象版三年級上冊

關于飄呀飄,飄下來的教案  教學設計  大象版三年級上冊

第六單元     飄呀飄,飄下來

1.教學重點

本單元的探究過程能力訓練目標是“能借助簡單測量工具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重點應該落實到會使用簡單的測量工具,由定性觀察上升到定量觀察階段。并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繼續(xù)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關于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本單元重點在圍繞研究目標提出并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有時候,學生的問題擴散程度太大,反而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要提醒學生針對“影響自轉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這個事情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2.教學準備

A、教師準備:

l        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尺(直尺、長卷尺)、秒表。

l        紙、剪刀、回形針

B、學生準備:

l        比賽用紙、剪刀、回形針、筆

教學過程安排:

第一課時:教學生制作自轉旋翼。并進行簡單的小組比賽。

第二課時:比賽自轉懸翼,先小組比賽,選出小組第一名;小組第一名代表小組進行班級比賽,選出班級前三名,教師對前三名的小組進行獎勵。有前三名的同學介紹制作經(jīng)驗。總結出自轉懸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第三課時:教學生制作降落傘。

第四課時:進行降落傘比賽。方法同第二課時。

資料:1、關于測量工具

在這三種測量工具中,尺子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數(shù)學等課程中已經(jīng)多次使用過,老師只需要簡單說明即可。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理論上講,彈簧測力計測量的是被測物體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即重力,單位是“牛頓”,符號為“N”,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而設定的。在地球上某一范圍內,重力和重量是相對應的,物體的重量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產生的,也是力的一種形式。而重量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更常用,我們一般認為彈簧測力計測的是物體的重量,也沒有錯。有些彈簧測力計上的以“kg”為單位的刻度即可以反映被測物體的重量。使用彈簧測力計要注意以下幾點:①使用測力計之前要先把彈簧測力計“校零”,檢查指針是否指在0處。②使用時用手指勾住彈簧測力計頂上的提環(huán),使測力計豎直垂下,然后在掛鉤處掛上重物(鉤碼),把重物提起。注意不能讓指針或掛鉤卡住測力計的底板,以免影響測量結果。③讀數(shù)時,重物必須懸空,讓視線與指針平齊。④每個測力計都標有允許測量的最大數(shù)值,測力時不可超過這個最大數(shù)值,不然的話,測力計會被損壞。

秒表在使用過程中最容易出現(xiàn)誤差,根據(jù)實測,自轉旋翼從2米高處下落時在空中停留的時間一般也就2-3秒,如果誤差過多,必然影響真實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實驗結論的歸納,所以,要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握表手勢、訓練快速按鍵的技能、留意觀察自轉旋翼落地的瞬間、將手抵住腰間避免手的移動影響按鍵速度等。秒表的讀法、寫法、加減運算也要讓學生正確掌握。建議不太了解的科學教師課前請教體育老師,先了解秒表的使用方法。

2、學法導引與教法點撥

探究活動應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兒童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轉旋翼”宜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探究的一般程序,如“提出問題——事實證據(jù)——模型解釋——建構評價——發(fā)表交流”,重點對“提出問題”和“借助工具觀察”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而“降落傘”則宜放手讓學生自主開展活動,回顧以前學習過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能將它們較好地應用到對新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來,以實際行動鞏固知識技能。

3、教學過程與規(guī)則

在第一個綜合活動“自轉旋翼”中,師生要充分地體驗探究的過程,知道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探究活動中的意義和作用,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降落傘”這個活動,教材設計得比較簡略,因為除了探究對象不同,這兩個活動的探究過程和方法是差不多,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或者與同學們一齊做,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和師生的伙伴、合作關系。降落傘的下降速度與傘面大小、傘繩長度、傘的質量都有關系。

“潛水比賽”是一個拓展活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下降情況。如果時間不夠,可以布置學生課后自行研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