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研討”法在幼兒數學活動中的應用

“探究――研討”法在幼兒數學活動中的應用

“探究――研討”法在幼兒數學活動中的應用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幼兒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所以集中幼兒的注意,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幼兒的情感,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多年的數學教研中,特別是我們嘗試了由美國哈佛大學蘭本達教授提出的"探究--研討"的教學模式,取得較好效果。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讓幼兒在對結構性材料操作的同時有所發(fā)現,然后在幼兒努力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研討,表達自己的思維,互相啟發(fā)和補充,逐漸從具體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來,加深對概念本質的認識。具體做法是:
  
    第一步:提供材料

  在幼兒數學活動中要讓幼兒學習數學概念屬性和運算規(guī)則,材料提供的好壞直接與活動的多樣化和活動質量有關。因此,在幼兒獲取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初步階段,教師為幼兒提供結構性的材料,創(chuàng)設數學環(huán)境,讓幼兒在與材料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探索學習,通過手、身、耳、目等多種感官獲得數概念的多方面的信息。如:讓幼兒學習10以內數的守恒,可提供給幼兒大小、顏色、形狀、排列方式等四個變量構成的結構性材料,引導幼兒在觀察、思考、比較的基礎上正確判斷物體的數量;而幼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排除大小、顏色、形狀、排列方式等的干擾。類似這些多樣化的材料有利于幫助幼兒初步獲取數學經驗,有利于他們概括和抽象出數學概念的屬性,形成有關的數學概念。但在提供材料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