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己想問題什么對,什么錯

讓孩子自己想問題什么對,什么錯

讓孩子自己想問題什么對,什么錯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美國人就特別推崇孩子的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就沒有獨立性。要陪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就要提拱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什么對,什么錯,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   
    在這里,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爾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說的出人意料的東西》。這個節(jié)目在讓你捧腹的同時,也讓你深思。   
    有一次,比爾問一個七八歲的女孩:“你長大以后想當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總統(tǒng)?!比珗鲇^眾嘩然。比爾做了一個滑稽的吃驚狀,然后問:“那你說說看,為什么美國至今沒有女總統(tǒng)?”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比珗鲆黄β?。比爾:“你肯定是因為男人不投她的票嗎?”女孩不屑地:“當然肯定?!北葼栆馕渡铋L地笑笑,對全場觀眾說:“請投她票的男人舉手?!卑殡S著笑聲,有不少男人舉手。比爾得意地說:“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迸⒉粸樗鶆?,淡淡地說:“還不到三分之一。”比爾做出不相信又不高興的樣子,對觀眾說道:“請在場的所有男人把手舉起來?!毖韵轮?,不舉手的就不是男人,哪個男人“敢”不舉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們的手一片林立。比爾故作嚴肅地說:“請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舉手,不投的放下手?!北葼栠@一招厲害:在眾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們把已經(jīng)舉起的手,再放下來,確實不太容易。這樣一來,雖然仍有人放手下來,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許多。比爾得意洋洋地說道:“怎么樣?‘總統(tǒng)女士’,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狈序v的場面突然靜了下來,人們要看這個女孩還能說什么。女孩露出了一絲與童稚不太相稱的輕蔑的笑意:“他們不誠實,他們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許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聲,一片驚嘆……   
    這是典型的美式獨立思考。   
    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就沒有獨立性。要陪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就要提拱一些機會給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覺:什么對,什么錯,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   
    有關錢的教育   
    與孩子得高分,父母發(fā)獎金的做法不同,美國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務,父母付報酬。   
    他們從小就把一些家務分給孩子,并與孩子一起討價還價,定好價錢,給多少錢干多少活。當然,家務干不好,也要扣錢。比如,阿萊西歐博士的小兒子科迪,剛滿6歲,他承擔了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桶的工作。每周的“工錢”是一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幾個房間,十幾個廢紙簍,要一個一個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這一美元也賺得不容易。   
    有一次,我故意神秘兮兮地問他:“你一共有多少錢?”   
    他很自豪又神秘地悄聲告訴我:“43美元。”連藏哪兒也告訴了我。   
    我問阿萊西歐博士:“為什么不讓他存到銀行里?”她說:“我們也為科迪開了戶頭,主要是一些大錢,為他將來讀儲備的。這些小錢就由他收藏,如存到銀行里,孩子沒有數(shù)字概念,不知怎么回事。自己拿著,一元一元地往上加,看得見,摸得著,時不時摸出來數(shù)一數(shù),干起活來干勁大……”   
    阿萊西歐博士有4個孩子,每個孩子出生時,她都拿出1000美元,為他們分別立了戶頭,然后,在孩子還不懂事時,幫著他們保管各種各樣“屬于他們自己”的錢,即孩子從親戚朋友處所得的禮金,孩子的工作所得,獎勵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給孩子的固定投資,等等。當錢存到夠買一股或兩股股票時,他們就為孩子購買股票。他們的4個孩子從剛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證券股票公司擁有了一個自己獨立的戶頭,為自己購買教育基金股票,這類股票享有免稅優(yōu)惠。日積月累,當孩子年滿18歲時,就可支付昂貴的學費。   
    如今,阿萊西歐博士的兩個大孩子,一個13歲,一個11歲。他們對自己的銀行戶頭、證券戶頭都了解得很清楚。有興趣時,會對證券公司每月寄來的股票報告從頭到尾研究一遍。當然,說起股票的漲落也很有興趣。   
    理財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國學校也重視“錢”的教育,認為這是把孩子從“象牙塔”上“請”回到社會現(xiàn)實中來。我兒子的學校里還舉辦過幾次相關的模擬社會活動。   
    一次是同學們自由組合各種各樣的公司,在同學、老師間做生意,看誰能賺更多的錢。   
    另一次活動是學校讓幾個班的孩子組成一個“工貿”性質的公司。孩子們各有自己的角色,有當工人的,有當設計人員的,有當管理人員的。公司內部用假錢流通,把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酬聯(lián)系起來。兒子是個設計師,屬于動腦一族,才干了沒幾天,他就發(fā)現(xiàn)公司“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動手的,不如動腦的;動腦的,不如動嘴的(領導)   
    還有一次,是舉辦真正的“拍賣會”,學生以自己的成績換算成拍賣的資金,拍賣物都是孩子聯(lián)系各個贊助公司得來的。兒子同一個同學“斗智斗勇”,最后得到了他最想要的電子游戲卡。   
    美國學校開展的這些活動很注意讓孩子們學習社會上的“生存競爭”的技巧,以讓孩子看到社會競爭的殘酷的一面。這樣,有關“錢”的教育也就隨之進入到另一個層次,即把“賺錢”的行為演義得更貼近生活了。   
    玩具和“性教育”   
    “性”本不是洪水猛獸;沒有“性教育”,“性”才成為洪水猛獸。   
    在“性”教育上,美國的學校常常有些驚人的舉動,令我這個教育研究者嘆為觀止。   
    玲玲是我朋友的獨生女,在美國上中學。有一天,玲玲從學校抱回一頭發(fā)金黃,眼睛碧藍、貨真價實的“洋娃娃”。而且,假娃娃擁有真娃娃的整套裝備:從睡籃到小衣服、小鞋子、尿布、奶瓶,一應俱全。一開始,朋友覺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么學校還讓學生玩娃娃?沒過幾個小時,我的朋友就發(fā)現(xiàn):這個娃娃可真不是個“好玩”的玩意兒。它的體內裝有電腦程序,每過幾個小時,娃娃就會放聲大哭,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餓了,二是要換尿布了。要娃娃“停止哭鬧”,必須馬上行動,先是查原因:如果是餓,就要把奶瓶放進嘴里;如果是尿布“臟”了,就得換上“干凈”的尿布。如果當“媽媽”的想偷點懶,娃娃就會哭個不停。即使是半夜,娃娃也還是按照預訂的設置三番五次地“哭鬧”。   
    那天晚上,玲玲被那個“娃娃”鬧得筋疲力盡,狼狽不堪。   
    第二天,她上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把“娃娃”還給老師,大有“金盆洗手”,從此“退出江湖”的架勢。玲玲大有體會地說:“自己有個嬰兒一點都不好玩,才當一天‘媽媽’都累死人,不要說天天這樣折騰,還怎么讀書……”   
    這就是美國中學給初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很像我們所說的家政教育,那內容就是:怎么照顧嬰兒。   
    開設這種課的初衷很明確:一為傳授科學知識,二讓青少年體驗喂養(yǎng)孩子的艱辛。美國學校對“性”的問題沒有采取“回避+糊弄”的辦法,而是給學生一個積級的“早孕實習”,看來,讓孩子體驗“早孕”的“恐怖”,才是這門課的“醉翁之意”。它向女孩們發(fā)出一個警告:懷孕,當媽媽,可不像童年時“辦家家”的游戲那么好玩。被又哭又鬧的娃娃嚇壞了的“玲玲”們,到了需要面對“要不要懷孩子”的現(xiàn)實問題時,一定會因有過這種“親身體驗”而三思再三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