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關(guān)于孩子成長問題的建議

心理專家關(guān)于孩子成長問題的建議

心理專家關(guān)于孩子成長問題的建議

  在我們接觸的大量中小學生家長老師中,很多人反映現(xiàn)在的學生存在著厭學、迷戀網(wǎng)絡游戲、考試焦慮、與家長沖突等問題。很多家長為此也做過努力,但收效甚微,對于某些問題,家長仍然感到手足無措。

  一、我們看到的——孩子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的問題

  學習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不愿意上學、不愛寫作業(yè),有的孩子每次作業(yè)都寫到夜里1、2點,學習成績不理想;一到考試就緊張,腦子一片空白;上課說話、迷戀電腦游戲等,在我們了解的案例中,很多男孩子表現(xiàn)為對網(wǎng)絡游戲的狂熱迷戀。

  情緒方面:表現(xiàn)為對某些課的厭惡,也可能泛化為對學習本身及學校情境的厭惡,家長一提到與學習或?qū)W校相關(guān)的話題,就會引發(fā)孩子強烈的負面情緒反應;還有的學生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承受力差,因?qū)W習、家庭或外貌方面的原因缺乏自信。

  人際交往:有的學生過于自我中心,與同學關(guān)系緊張;還有的學生雖然愿意與他人交往,但不知道如何交往;有些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一見到異性就緊張臉紅、手足無措。有些學生因為友誼破裂等問題而影響了學習和情緒。

  上述現(xiàn)象都是學生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互相影響,很多學生往往在幾個方面同時表現(xiàn)出問題。

  二、我們看不到的———問題背后的原因

  面對孩子,很多家長和老師的做法是針對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的問題進行糾正或改善,如有的學生上課說話情況嚴重,老師希望通過糾正行為使學生上課說話的頻率下降,但是這些表面現(xiàn)象的背后都有錯綜復雜的原因,厭學、不自信、迷戀網(wǎng)絡游戲等都是某些心理問題或社會問題的反應,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A:某男生,16歲,高一,老師反映學習興趣極低,成績差。上課經(jīng)常說話,違反紀律,與同學關(guān)系差,并且總是用言語激怒其他同學,迫使同學先做出打人的行為,多次找家長談話,但效果不明顯。

  我們對該學生的母親進行了訪談,了解到該學生從出生就一直和奶奶一起生活,上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好,老師對他的態(tài)度也不好。有一次和同學打架,老師在沒有問清楚原因的情況下,就嚴厲地懲罰了該學生,母親知道后心理十分不平衡,就到學校和老師大鬧了一場,從此以后,這個老師一直對該生有意見,并多次讓他轉(zhuǎn)學,還用一些傷害孩子的話侮辱他,在該老師做班主任期間,類似的情況還有幾次。

  在和該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他說由于父母離異,自己很自卑,又加上學習不好,所以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他,從打架事件之后,他就厭惡學校和老師,覺得老師都像怪物。遇到和同學有矛盾,就用難聽的話激怒別人,報復別人,以求得心理平衡。

  學生自身的心理問題:由于該生一直和奶奶一起生活,與父親感情淡薄,父母離異后,自卑感更加嚴重,愛與交流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因此通過上課說話等行為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再加上對老師印象很差,所以做出一些違反紀律的行為進行報復。由于沒有性別認同和模仿的對象,所以采用母親教的一些處理沖突的方式,如用激烈的言辭罵人等。

  老師處理方式不當帶來的問題:該學生老師在處理問題時有嚴重的偏差,不問原因就懲罰孩子,無疑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由于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比較敏感,因此對老師這樣的態(tài)度就更加在意。家長處理這件事的方式也不可取,但是老師不能把矛盾進一步轉(zhuǎn)嫁到學生身上,并用侮辱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報復,不斷激化學生和老師、同學之間的矛盾。

  案例B:某女生,17歲,高二,學習成績中等,與同學關(guān)系不錯,主要問題是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不一致,有些行為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像個12、13歲的孩子。

  在對該生母親的訪談中了解到由于孩子父親工作很忙,在家的時間很短,所以母親從生了孩子之后,就全職在家照顧孩子?,F(xiàn)在還每天接送孩子上學,孩子甚至自己沒有坐過公交車、日常的購物等簡單社交活動也沒有。孩子與同學交往,都要向她做詳細的匯報,和誰在一起,干什么,幾點回來等。該母親說就是擔心社會太亂,孩子又小,容易被別人帶壞了,所以一直不敢放手,但是也意識到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不正確,家長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也曾經(jīng)試著讓孩子買東西,但孩子不知道怎么跟售貨員說。她現(xiàn)在也覺得自己的孩子各方面表現(xiàn)的都不像17歲的孩子,特別幼稚,可是不知道怎么放手,所以心理很矛盾。

  家長的過度保護: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擔心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的成長需要從各種活動中獲得經(jīng)驗,并促進感知能力、思維能力等的發(fā)展,家長的過度保護,人為地剝奪了孩子參與各種活動、與人交往的機會,因此行為表現(xiàn)與心理成熟度都落后于實際的生理年齡也就不足為怪了。

  家長存在的心理問題:該學生家長在交談過程中表現(xiàn)得十分理性,但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這可能是由于她長期在家,失去自我,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她與世界聯(lián)系的主要渠道,所以她不愿意放手,因為這樣她可能就會失去對孩子的控制;但是她又覺得由于自己的過分保護,已經(jīng)對孩子的發(fā)展造成了一些問題,因此想放手,但不知道怎么辦。如果該家長不能解決好自身的問題,孩子的問題也無法徹底解決。

  三、建議

  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同時了解自己的問題。因為焦慮、恐懼、敵對等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是可以傳遞的,家長的很多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果家長的問題不能解決,孩子的行為也無法徹底改善,因此,家長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幫助。父親的角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上面的兩個案例中,父親在家庭教育中都沒有太多的參與,對于男孩來說,是性別認同和模仿的對象,對女孩子而言,是學習與異性相處的途徑。

  如果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奠定了孩子發(fā)展的基礎(chǔ),那么孩子上學之后,學校和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一個案例中,老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進一步加劇了他厭惡學校和老師以及學習的負面情緒,所以對于一些有問題的學生,教師應該從發(fā)現(xiàn)問題原因的角度入手,與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共同促進學生的良性發(fā)展。/郭啟榮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