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橋》教學設計

《過橋》教學設計

《過橋》教學設計

《過橋》教學設計之二
佚名

  
  教學目標:
   1.知道雷鋒從小樂于幫助別人的故事,教育學生向雷鋒學習。
   2.學會本課7個生字:過、橋、時、座、河、背、又;認識走之兒、廣字旁和同字旁;理解“過來、過去、又”等詞語的意思;會區(qū)別“一個”和“一個一個”的不同意義。
   3.正確地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
   1.幫助學生理解“又、過來、過去”的意思。
   2.教育學生從小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教學時間: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完成課堂作業(y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人,揭示課題
   1、出示雷鋒肖像,簡介雷鋒的生平事跡。
   2、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題目是“過橋”。(出示課題)講的是雷鋒小時候幫助同學的事。
   3、出示卡片,學習生字:過,讀準三拼音,學習新偏旁“走之兒”,學會“過”的筆順。(先里后外)說說它是什么結構?(半包圍結構)。
   4、學習生字“橋”,三拼音,擴詞理解。
   5、齊讀課題。
  二、聽課文錄音。
    要求小朋友邊聽錄音,邊思考:課文一共有幾句話?講了雷鋒小時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初學課文,隨課文學習有關生字。
   1、課文一共有幾句話?在每句話后面做上“/”記號。
   2、指名四個小朋友分別讀四句活。
   3、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
     出示卡片,學習“時”,讀準翹舌音,字形與“過”作比較,用“時”口頭組詞。
   4、雷鋒和小同學上學時,得經過什么?
    a.學習生字:座,認識廣字旁,學生自己分析字形?(廣+坐)
    b.學習生字:河,怎樣記住字形?(氵十可),擴詞理解意思:大河、河水等。
   5、雷鋒是怎樣幫助小同學的?學習生字:又,掌握字音字形。學習生字:背,認識月字旁。(北十月)
   6、認讀帶讀字:
     léi   hòu  màn
     雷鋒 時候  漫過
   7、指導學生在書上的囹字格內給每個生字描一遍。
  四、鞏固練習
   1、開火車認讀生字新詞。
   2、說說偏旁名稱:走、廣、月。
   3、齊讀生字新詞兩遍。
  五、課堂作業(yè)
    完成課堂作業(yè)本1、2題。
  六、課外熟讀課文。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復習檢查生字新詞,學習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有關作業(yè)。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指名認讀生字新詞。
   2、比一比,再組詞。(口頭回答)
     過()雨()去()又()
     時()兩()云()有()
   3、指名朗讀課文。
  二、講讀課文,理解內容
   1、指名讀第一句。提問:這一句話告訴我們什么?課文中“小時候”是什么意思?
   2、雷鋒他們要過橋,碰到了什么困難呢?齊讀第二句話。
     討論:①他們碰到了什么困難?
       ?、凇奥^”是什么意思?打開幻燈,看圖理解“漫過”的意思。
   3、在這樣的情況下,雷鋒做了一件什么好事呢?
   4、打開幻燈,練習說話:雷鋒是怎樣幫助小同學過橋的?
   5、出示句子:
                  bēi
    上學時,雷鋒把小同學一個一個背過去。放學后,雷鋒又把bēi
    小同學一個一個背過來。
   ?、僦该首x。思考:雷鋒是怎樣幫助小同學過橋的?圈出有關詞語。
   ?、诶斫庥嘘P詞語的意思。
     a.“一個一個”是幾個?它和“一個”一樣嗎?不一樣在哪里?
     b.看投影片,幫助學生理解“背過去”和“背過來”的不同意思。
     c.“背過來”這里為什么要用上“又”字?
   ?、壑笇Ю首x。
     先自由練讀,再指名讀,最后齊讀。
  三、課堂小結
   1、看幻燈,講一講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課堂作業(yè)
   1、把“比一比,再組詞”的作業(yè)完成在練習本上。
   2、《課堂作業(yè)》第三題。
  五、課外作業(yè)
    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第3課時
  教學目標:
    檢查字詞??偨Y課文。深化導行。完成有關作業(yè)練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組詞。
     橋( ?。ā 。ā 。?br>     河( ?。ā 。ā 。?br>   2、《課堂作業(yè)》第4題。
   3、看幻燈,復述這個故事。
  二、齊讀課文
  三、總結導行
   1、學了這篇課文,你覺得雷鋒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
   2、出示句子,齊讀: